如何写出一篇能赢的书写比赛软文

【文章开始】
如何写出一篇能赢的书写比赛软文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?看到一则书写比赛的征稿启事,心里痒痒的,感觉自己也能行。可真打开文档,手指放在键盘上,脑子却一片空白——这软文,到底该怎么写啊?它跟普通文章有啥不一样?评委们到底想看什么?别急,今天咱们就专门来唠唠这个事儿,把你心里的那些问号,一个一个给掰直了。
一、软文不就是打广告?你可能想得太简单了
首先,咱们得破除一个迷思。很多人一听“软文”,心里立马就给它贴上了“软广告”、“王婆卖瓜”的标签。觉得不就是把比赛夸成一朵花,哄着人来参加嘛?
但事实,还真不是这么回事。
一场成功的书写比赛,它的软文核心任务根本不是“推销”,而是“连接”和“激发”。它要做的,是精准地找到那些会对这个比赛真正感兴趣的人,然后点燃他们心里的创作小火苗。你想啊,如果文章读起来就像一份冷冰冰的比赛说明书,或者是一通漫无目的的自吹自擂,有谁会真正被打动呢?
所以,一篇优秀的比赛软文,它自己首先就得是一篇好看、耐读、有温度的文章。
二、那,一篇能拿奖的软文,到底长啥样?
好,概念清楚了,接下来是实操。怎么写?咱们可以把一篇软文拆开来看,它大概需要这么几个部分:
- 一个挠人心肝的标题: 这是门面,决定了人家会不会点进来看。别用“XX比赛征稿启事”这种了,试试看“那个藏在抽屉里的故事,该让它见见光了”或者“写下这三百字,或许能改变你接下来的一年”,是不是更有点击的欲望?
- 一个能共情的开头: 别一上来就摆规则、讲奖项。先从一种感受、一个场景、一个问题开始。比如:“还记得上次纯粹为了快乐而书写,是什么时候的事了吗?” 先跟读者在情感上握个手。
- 清晰又有吸引力的比赛核心信息: 这是干货部分,比赛主题、时间、奖项设置、参与方式这些关键信息,必须清晰、准确、一目了然。但呈现方式可以巧妙些,别用项目符号一条条冷冰冰地列,用更有节奏感的语言把它编织进去。
- “为什么你要来”的理由: 这是软文的灵魂所在。你得给读者一个非参加不可的理由。这不仅仅是奖金和荣誉,更是参与感、成长性、和某种精神价值的认同。比如,这是一个表达自我的平台,一个与高手过招的机会,一个让文字产生价值的机会。
- 一个让人想行动的结尾: 在读者情绪被调动到高点时,清晰地告诉他下一步该怎么做。用一句有力的话鼓励他立即行动,比如:“现在就开始书写吧,我们期待着你的独特故事。”
三、光说不练假把式,来看看这些“小心机”
道理谁都懂,但细节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。这里头有几个特别容易出彩,但也特别容易被忽略的点:
- 讲个好故事: 如果有可能,讲讲往届获奖者的真实故事。不用多,一个就够。比如:“上一届的冠军王同学,当初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稿,现在他的作品已经被出版社看中了……” 真实案例的冲击力,远胜于千言万语的说教。
- 制造稀缺感和紧迫感: “仅限前100名提交者有机会获得评委点评”、“奖项名额有限”,这种话术能有效地推动观望者尽快做出决定。
- 降低参与门槛: 明确告诉大家“无需资深经验,提笔即可参与”,打消新手们的顾虑。比赛的包容性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亮点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些技巧也不是绝对的万能钥匙。因为每场比赛的调性和受众都不一样,所以软文的风格也得随机应变。一场面向高校学生的青春文学比赛,和一场面向社会人士的行业洞察征文,它们的软文写法肯定天差地别。这个具体怎么把握,还真得靠对比赛的深度理解,这方面我的经验也有限,得多看看成功的案例。
四、动笔之前,先问自己这三个问题
好了,技巧说了不少,但在你真正开始写之前,我建议你先停下来,诚实地回答下面这三个问题。答案,其实就是你文章的骨架。
- 我为什么要办这个比赛?(这是比赛的初心,是文章的“魂”)
- 我希望谁来参加?(这是目标读者,决定了你说话的语气和方式)
- 参加这个比赛,对他们有什么好处?(这是核心价值,是读者最关心的部分)
把这三个问题想透了,你的软文就有了方向和灵魂,不会再是一堆辞藻和信息的堆砌。
写在最后
写比赛软文,看似是在为比赛服务,其实本质上,是在为所有潜在的参与者服务。你是在告诉他们:这里有一个好机会,一个可能很适合你的舞台。
所以,别把它当成一项枯燥的任务。把它看作一次真诚的邀请,一次温暖的沟通。用你的文字,去找到那些能产生共鸣的人,然后鼓励他们,拿起笔,或者打开电脑。
或许暗示,当你用真心去写这篇软文时,它本身就已经赢得了第一场比赛——它赢得了读者的心。而这,恰恰是一切成功的开始。
【文章结束】
下一篇:如何写出刷屏的微信朋友圈软文?
标题:如何写出一篇能赢的书写比赛软文    
 地址:https://wenfangge.net/news/91230.html
免责声明:文芳阁软文营销平台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,不为其真实性负责,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,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0@163.com,本人将予以删除。

 
          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