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软文穿上新闻的外衣:我们该如何分辨?

【文章开始】
当软文穿上新闻的外衣:我们该如何分辨?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?刷到一条看似正经的“新闻”,读着读着却感觉味儿不对,最后发现它其实是在变着法儿地夸某个产品或品牌?没错,你可能已经掉进了“软文写成新闻”的坑里。这玩意儿现在简直无处不在,像变色龙一样,混在真正的新闻里,让人防不胜防。今天,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个现象。
到底啥是“软文新闻”?
简单说,就是把广告性质的软文,包装成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。你以为是记者在给你传递信息,其实背后是品牌方在悄悄给你种草。
那它和真正的新闻有啥根本区别呢?咱们来问问自己。
- 核心目的不同: 新闻的目的是告知公众、监督社会,追求的是公共价值。而软文新闻的终极目标,说穿了就是促进销售或塑造品牌形象,商业性是它的根。
- “甲方”是谁: 新闻的“甲方”理应是公众,对事实负责。而软文新闻的“甲方”是付钱的品牌主,它得对金主爸爸负责。
- 真实性标准: 虽然都讲真实,但新闻力求全面、客观,好坏都得报。软文新闻嘛……你懂的,往往只展示想让你看到的“好”的一面,选择性呈现是常态。
为啥“软文新闻”能大行其道?
这事儿不能全怪商家狡猾,背后有一张复杂的网。
- 对品牌方来说,这招太“划算”了。 相比硬广,这种形式可信度高多了,润物细无声,消费者戒心低。而且,一旦披上新闻的外衣,传播起来更容易,显得“高大上”。
- 对部分媒体平台来说,这是“生存之道”。 传统广告收入下滑,这种“内容营销”或“原生广告”成了重要的收入来源。虽然话说回来,平衡商业和 editorial 独立性真是个难题。
- 对读者来说,我们太忙了,也容易“偷懒”。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习惯快速浏览标题和开头,很少深究消息来源和背后动机,这就给了它们可乘之机。
不过,具体到不同媒体平台的审核标准和底线在哪里,这个机制其实挺模糊的,可能每个平台甚至每个频道的情况都不一样。
火眼金睛:教你几招看穿它
那作为普通读者,我们怎么才能尽量不被忽悠呢?分享几个实用的“土办法”:
- 第一,看标题和情绪。 警惕那些过度夸张、煽动情绪或者承诺“奇迹”的标题,比如“只要XX天,彻底改变你的人生!”真新闻一般更克制。
- 第二,找信源。 通篇只有“专家指出”、“研究表明”这种模糊表述,却不说清楚是哪个专家、哪项研究,那就要打问号了。可靠新闻会明确告知信源。
- 第三,查背景。 这篇文章主要出现在哪里?是权威新闻网站的正式频道,还是某个自媒体号、个人博客?发布平台的属性很重要。
- 第四,品内容。 整篇文章是不是只夸不批,完美得像童话?对于缺点或争议一笔带过或绝口不提?这或许暗示了其商业推广的本质。
- 第五,搜一下。 把文章里的品牌名或产品名加上“推广”、“软文”等关键词一起搜索,可能会有“惊喜”发现。
一个具体的案例感受一下
比方说,你看到一篇题为《XX新式茶饮引领健康消费新浪潮,门店排长队》的“报道”。文章里大谈其原料多天然、设计多新颖、消费者多追捧,还引用了“业内专家”的高度评价,但对你可能关心的价格、咖啡因含量、是否真的健康等问题避而不谈。而且,全文读下来有一种按剧本走的感觉。
这时候你就要警觉了:这很可能就是一篇精心策划的软文新闻。它的目的不是告诉你一个全面的真相,而是让你对这个品牌产生好感和向往。
思考:这玩意儿到底有啥危害?
短期看,好像一个愿打一个愿挨。但往深了想,危害不小:
- 对我们读者: 最大的伤害是浪费了我们的时间和信任。如果一次次被骗,会导致我们对所有信息都产生怀疑,变得犬儒,这才是最可怕的。
- 对媒体行业: 这会侵蚀媒体的公信力。当读者无法分辨新闻和广告时,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报道也会被牵连,整个行业的根基会动摇。
- 对社会环境: 充斥的虚假或片面信息会污染信息生态,让我们离真实的世界越来越远。
那我们该怎么办?总不能因噎废食吧
当然不能。识别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应对态度。
- 提升自己的“媒介素养”。 这是关键。把每次阅读都当成一次小小的“思维训练”,多问几个为什么,养成批判性思考的习惯。
- 支持优质的、严肃的媒体。 通过订阅、分享等方式,为那些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媒体投票,让好内容有生存空间。
- 保持开放但审慎的心态。 不用完全排斥商业推广信息,毕竟我们也需要了解产品。但要清楚它的性质,带着“这可能是广告”的预判去阅读。
总之,在这个真假难辨的时代,做个清醒的读者不容易,但非常必要。希望这篇啰里啰嗦的文章,能给你提供一点点启发。
【文章结束】
标题:当软文穿上新闻的外衣:我们该如何分辨?
地址:https://wenfangge.net/news/91642.html
免责声明:文芳阁软文营销平台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,不为其真实性负责,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,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0@163.com,本人将予以删除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