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久没发产品的软文,到底还该不该写?

【文章开始】
很久没发产品的软文,到底还该不该写?
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?翻看自家公司的公众号或者社交媒体,突然发现,哎呀,上一条讲新产品的推送,已经是好几个月前的事了。然后心里就开始打鼓:这么久没发,现在突然冒出来一篇,用户会不会觉得我们很突兀?会不会已经把我们忘了?甚至……会不会觉得我们不行了?
这种纠结,我太懂了。今天就聊聊这个让人头皮发麻的话题:很久没发产品软文了,接下来到底该怎么办?
一、沉默期带来的真实影响
首先,咱们得直面一个问题:长时间不发声,到底会带来什么后果?
说实话,后果可能没你想的那么可怕,但也绝对不容乐观。用户是很健忘的,互联网的信息流又那么快,你沉默一两个月,可能就已经从很多人的关注列表里消失了。品牌热度的冷却和用户注意力的流失,是最直接的冲击。
但话说回来,这也不全是坏事。沉默有时会带来一种……“神秘感”?虽然这种说法有点自我安慰的成分,但偶尔确实会有用户在心里嘀咕:“他们家好久没动静了,是不是在憋个大招?”
不过,这种期待感非常脆弱,如果最后等来的只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小更新,失望感反而会加倍。
二、重启之前,先问自己这三个问题
别急着打开文档就开始写“大家好,我们回来了”。在动笔之前,先冷静下来,像审问犯人一样问自己下面这几个问题:
- 第一,我们为什么这么久没发东西? 是确实没新产品?(那问题可能更严重)还是团队精力分散了?或者是觉得发了也没效果,干脆躺平?找到根源,才能避免重蹈覆辙。
- 第二,这次我们有什么“非说不可”的理由吗? 你手里要发布的这个东西,到底值不值得用户花时间看?它解决了什么真实的问题?和竞争对手相比,它的核心亮点,或者说不可替代性在哪里?如果只是为发而发,那不如再等等。
- 第三,我们准备好持续输出了吗? 这篇软文是“昙花一现”,还是“王者归来”的序章?用户看到你回来,会产生新的期待。如果你发完一篇又消失半年,那还不如一直沉默下去,对品牌的伤害可能更大。
回答了这些问题,你心里大概就有底了。
三、重磅回归:软文应该怎么写?
好了,假设你手里确实有个不错的产品,也决定要重回战场了。那这篇“久别重逢”的软文,写法就格外讲究。
核心心法就一个:别假装无事发生。 不要回避你们的“沉默期”,反而要巧妙地利用它。
1. 坦诚是最大的套路 开头可以直接一点,比如:“我知道,我们消失有一阵子了……” 这种开门见山的坦诚,反而能快速拉回用户的好感,消除陌生感。这比硬邦邦地直接推产品要强一百倍。
2. 把“沉默期”变成“铺垫期” 告诉大家你们这段时间没闲着。不是在玩,而是在: * 埋头打磨产品:“为了解决XX问题,我们测试了N种方案……” * 聆听用户反馈:“我们仔细研究了上一代产品大家提出的建议,所以这一次……” * 等待一个时机:“我们觉得之前的技术都不够成熟,直到现在……”
这样,沉默就不再是“失职”,而变成了“蓄力”。这或许暗示你们的团队对产品是真正负责任的。
3. 产品亮点要突出,但要像聊天一样 介绍产品时,别用那些让人打瞌睡的参数。用大白话,说人话。 * 别说“搭载了新一代高通骁龙8核处理器”,可以说“用起来特别快,刷剧打游戏几乎没卡过”。 * 结合具体的用户痛点来说:“我知道你们烦透了充电慢的问题,所以这次我们……”
4. 给点实在的,比如优惠或者福利 久别重逢,总得带点“见面礼”吧?一个专属的回归折扣、一份限时礼品,都能极大地提高用户的行动意愿。这是一种诚意,也是一种信号:“我们回来了,而且很重视你。”
四、发完之后呢?别忘了更重要的事
软文发出去了,只是第一步。重启之后的市场动作,具体怎么衔接效果最好,说实话这里面的门道我还不能完全说清,但有几个方向是肯定的。
评论区就是你的第二战场。 一定要积极回复!用户所有的疑问、夸奖甚至批评,都要认真对待。这是你和用户重新建立连接的最佳时机。
然后,别忘了看看数据。这篇回归之作的效果怎么样?阅读量、点赞、评论、转化……哪些地方做得好,哪些地方下次可以改进?数据反馈是调整下一步内容策略的唯一依据。
最重要的是,记住你重启时的承诺:持续输出。 赶紧规划好下一篇内容是什么,什么时候发,让用户知道,这次你们是认真的。
写在最后
很久没发软文,其实没那么可怕。可怕的是一直陷在“哎呀好久没发了怎么办好尴尬”的情绪内耗里,就是不行动。
把它当成一次重启品牌关系的机会。用一篇有诚意、有干货、说人话的软文,大大方方地回到用户的视野里。
毕竟,市场和人一样,永远都会给一个带着好产品回归的“老朋友”,一次新的机会。
【文章结束】
标题:很久没发产品的软文,到底还该不该写?
地址:https://wenfangge.net/news/91660.html
免责声明:文芳阁软文营销平台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,不为其真实性负责,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,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0@163.com,本人将予以删除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