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视的软文营销怎么样?从争议到另类突围

乐视的软文营销怎么样?从争议到另类突围
【文章开始】
你有多久没听到乐视的消息了?除了偶尔蹦出来的“贾跃亭下周回国”的梗?说实话,我也挺好奇的。但最近刷手机,嘿,乐视好像又“活”过来了!不是靠什么惊天动地的新产品,而是靠...怎么说呢,靠“说话”?靠一种挺特别的宣传方式。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琢磨的核心问题:乐视的软文营销,现在到底玩得怎么样?
曾经的“软文之王”与信任崩塌
提起乐视的营销,特别是软文这块,咱得往回倒几年。贾跃亭时代的乐视,那可是风光无限。生态化反、七大子生态...概念一个比一个炫酷。那时候的软文铺天盖地,核心就一个字:“吹”。
- 描绘未来蓝图: 动不动就是颠覆行业、改变世界,PPT做得比谁都漂亮,软文写得比谁都宏大。
- 强调生态协同: 电视、手机、汽车、影视...啥都能扯到一起,告诉你买了乐视就是拥抱未来。
- 渲染技术领先: 各种听起来高大上的名词层出不穷,仿佛乐视就是科技界的灯塔。
效果呢?短期看,确实炸裂!股价飙升,用户关注度爆棚,乐视成了现象级公司。但问题在于...吹得太猛,步子太大,扯着了。当承诺无法兑现,当资金链断裂,当“下周回国”成了梗,这种建立在泡沫上的软文营销,瞬间成了反噬的利器。用户感觉被忽悠了,信任度直接跌到谷底。这给后来的乐视营销,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坑——“狼来了”效应深入人心。
现在的乐视:另辟蹊径的“反向软文”?
时过境迁,现在的乐视,早就不是当年那个“巨头”了。没钱、没新品(或者说没啥能引起轰动的硬货)、没大佬站台。那它靠啥刷存在感?你猜怎么着?它开始玩一种“反向操作”,或者说“自黑式营销”、“碰瓷营销”,这成了它软文(或者说广义上的内容营销)的新标签。
核心套路是啥?简单说:放低姿态,主动示弱,甚至自嘲,然后硬蹭热点。
-
案例一:自曝“靠《甄嬛传》活着” 乐视视频官微曾公开说,《甄嬛传》等几部经典老剧的版权收入,是公司的重要支撑。这消息一出,立马刷屏!大家一边调侃“一部《甄嬛传》养活乐视”,一边又觉得:嚯,这公司还挺实诚?主动暴露“窘境”,反而引发了巨大的同情和讨论热度。 这算软文吗?它没直接吹自己多牛,但这种“自曝家底”的操作,本身就是一种精心策划的内容传播,效果杠杠的。
-
案例二:碰瓷小米SU7 小米SU7发布多火啊!乐视瞅准机会,宣布给购买SU7的前任乐视车主(这定语...)赠送N年会员。这操作...你说它蹭热度吧,蹭得明目张胆;你说它没效果吧,又成功把自己和小米这个顶流绑在一起,上了波热搜。典型的“碰瓷式”营销,花小钱(甚至可能不花钱)办大事,博眼球一流。
-
案例三:春节“反向”营销海报 别人家春节海报都是“恭喜发财”“龙腾虎跃”,乐视呢?它整了个“欠122亿”的图标!当时就把网友看懵了,然后就是疯狂传播和讨论。虽然争议巨大,但“黑红也是红”,乐视的名字又一次被广泛提及。这种剑走偏锋的内容,你说它是广告还是软文?界限模糊,但传播力惊人。
为啥这么搞?乐视的“无奈”与“精明”
看到这儿,你可能会问:乐视现在搞的这些,算软文营销吗?跟传统意义上的“软”不太一样啊?确实,它更像是一种“话题营销” 或者 “事件营销”,但内核还是通过策划内容(文字、图片、事件)来传递信息、影响认知,广义上可以归入内容营销/软文的范畴。
那它为啥要走这种“野路子”?
- 没钱! 这是最根本的。大规模、正儿八经的品牌广告、明星代言、渠道推广?烧不起!只能玩点低成本、高话题度的“骚操作”。
- 没硬货! 没有颠覆性的新产品去支撑高大上的宣传。讲产品力?讲技术突破?底气不足。不如讲点“实在”的,或者搞点能引发讨论的。
- 博关注!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一个“过气”品牌想被人记住,常规手段可能石沉大海。反向操作、自黑、碰瓷,虽然可能招骂,但至少能让人知道“乐视还活着”。
- 重塑“人设”? 或许...乐视在尝试摆脱过去“PPT公司”“忽悠大王”的形象,用一种更接地气、甚至带点“悲情”或“无赖”但显得“真实”的面貌出现?这可能暗示某种生存智慧,但也可能只是无奈之举。
效果如何?流量狂欢与转化谜题
那么,这种“反向软文营销”的效果到底咋样?咱得分两面看:
亮眼之处(流量层面):
- 话题制造机: 必须承认,乐视这几波操作,都成功制造了话题,引发了百万级甚至千万级的曝光和讨论。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,这本身就是一种“成功”。
- 低成本高回报: 相比动辄千万上亿的广告投放,乐视这些操作的投入成本显然低得多,但获得的声量却可能远超投入。性价比极高。
- 提升“存在感”: 对于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品牌,能时不时蹦上热搜,让网友调侃、讨论甚至争论,这本身就是一种品牌资产的维护(或者说止损?)。
隐忧与局限(转化与品牌层面):
- 流量≠销量/忠诚度: 大家看乐视的热闹,但有多少人会因此去买它的电视、充它的会员?这个转化链路非常模糊。热闹是别人的,生意是自己的。 乐视商城的数据,咱也看不到,具体效果真不好说。
- 品牌形象双刃剑: “自黑”“碰瓷”玩多了,容易给人留下“小丑”“无赖”的印象。虽然获得了关注,但品牌美誉度、信任度真的提升了吗?还是仅仅停留在“哦,那个爱搞事的公司”?长期来看,这可能是个隐患。
- 可持续性存疑: 这种剑走偏锋的招数,用一次两次新鲜,用多了网友会不会审美疲劳?甚至产生反感?毕竟,一个总靠“卖惨”或“碰瓷”博眼球的公司,能走多远?哪天大家连骂都懒得骂了,咋办?
- 核心竞争力缺失: 说到底,营销只是锦上添花。乐视现在最缺的是啥?是能打的产品!是健康的商业模式!没有这些硬实力支撑,再花哨的营销都像空中楼阁。营销救不了命,顶多续口气。
总结:一场精明的“生存游戏”
所以,回到最初的问题:乐视的软文营销怎么样?
- 从传统“吹捧式”软文角度看: 它已经彻底告别了那个时代,或者说,无力再玩那种游戏。
- 从当下“另类内容营销”角度看: 它玩得相当“6”!在资源极度匮乏的困境下,凭借对网络情绪和传播规律的精准把握(或者说误打误撞?),用一系列低成本、高话题度的反向操作,硬生生在舆论场中撕开了一道口子,维持了品牌最低限度的“存在感”。这绝对算得上是一种“逆境中的营销突围”。
但是! 这种策略更像是一场精明的“生存游戏”,而非长久之计。它解决了“被看见”的问题,但远未解决“被认可”、“被选择”的核心困境。流量狂欢的背后,是品牌根基的脆弱和商业转化的迷茫。
乐视的未来,最终还得靠实打实的产品、服务和健康的现金流说话。否则,再“精彩”的软文营销,也不过是互联网记忆中的又一场昙花一现的喧嚣罢了。不过话说回来,在彻底沉寂之前,能把营销玩出这种“花活”,乐视也算...独一份了吧?你说呢?
【文章结束】
标题:乐视的软文营销怎么样?从争议到另类突围
地址:https://wenfangge.net/news/85306.html
免责声明:文芳阁软文营销平台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,不为其真实性负责,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,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0@163.com,本人将予以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