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一切都没有意义时,我们还能抓住什么?

当一切都没有意义时,我们还能抓住什么?
【文章开始】
你有多久没问过“为什么”了?不是问“为什么迟到”、“为什么涨价”这种琐碎问题,是那种直指核心的“为什么”——为什么我要做这些?这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? 是不是有时候,尤其是深夜刷着手机,或者盯着天花板发呆时,那个念头会像冷水一样浇下来:“好像……一切都没有意义?”
说实在的,这种感觉,我猜你肯定有过。不是矫情,也不是抑郁,就是一种……嗯,怎么说呢,一种清醒的虚无感。就像你拼了命跑啊跑,突然停下来一看,发现自己站在一个巨大的跑步机上,周围一片白茫茫。
一、 我们为什么总感觉在“跑空”?
想想看,是不是这样: * 工作: 朝九晚五(或者“996”),KPI、OKR、周报月报……忙得像陀螺,年底一看,存款没涨多少,头发倒是掉了不少。意义在哪?为了生存?可生存下来又是为了继续这个循环? * 生活: 刷不完的短视频,点不完的“小红点”,买不完的东西,赶不完的局。热闹过后,回到家,那种空落落的感觉反而更明显了。 * 目标: 小时候想当科学家,长大了只想“躺平”。好不容易定个目标,比如减肥、学英语,坚持三天就泄气了。“算了,没意思”,成了万能借口。
我们好像被卷入了一个巨大的、高速运转的机器里,成了零件,却忘了自己为什么在这里转动。
自问: 这种感觉是矫情吗?是现代人太闲了吗? 自答: 还真不是。心理学家早就注意到,现代社会虽然物质丰富,但意义感的缺失却成了普遍现象。有个研究(具体数据我记不清了,但印象很深)显示,超过60%的受访者承认自己经常或偶尔感到生活缺乏意义。这或许暗示,“无意义感”更像是这个时代的某种“背景噪音”,时不时就冒出来干扰一下。
二、 “意义”这玩意儿,到底是谁发明的?
我们总在追寻意义,但意义本身是什么?它像空气一样抓不住。
- 宗教说: 意义是神的旨意,是来世的福报。
- 哲学说: 意义是人自己赋予的,存在先于意义(萨特那套,虽然听着有点绕)。
- 社会说: 意义是成功、是地位、是家庭美满、是社会贡献。
看吧,连“意义”是什么都没个统一答案。我们苦苦追寻的,可能只是一个被各种观念塑造出来的“幻影”。 就像那个著名的西西弗斯神话,诸神惩罚他永无止境地把巨石推上山,石头滚落,再推……这有什么意义? 加缪说,西西弗斯是幸福的,因为他认清了荒诞,却依然选择推动石头。这个视角……嗯,有点意思,但也挺让人绝望的,不是吗?
三、 一个普通人的“意义崩塌”时刻
讲个朋友的故事吧(为了保护隐私,细节模糊处理)。老张,四十多岁,算是世俗意义上的“成功人士”:公司中层,有房有车,老婆孩子热炕头。突然有一天,他给我打电话,声音疲惫得不行:“兄弟,我最近……感觉特别没劲。每天上班下班,开会应酬,辅导孩子作业,应付家里老人……像在演一出早就写好的剧本。我这么拼,图啥呢?孩子以后也会重复我的路吗?这一切,到底有什么意义?”
老张不是个例。很多人在某个阶段,尤其是遭遇挫折(失业、失恋、亲人离世)或达到某个目标后(比如终于买了房),会突然陷入这种“意义真空”。曾经的动力源失效了,新的还没找到,人就悬在了半空。
四、 承认“无意义”,是坏事吗?
乍一听,“一切都没有意义”太丧了,简直是躺平的终极理由。但仔细想想,或许承认这一点,反而是个起点?
- 卸下枷锁: 既然没有“必须”的意义,那是不是意味着,我们不必再被世俗的“成功标准”绑架?不必再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而活?“无意义”反而给了我们重新定义自己生活的自由。 虽然这种自由,有时候也挺吓人的。
- 关注当下: 意义总是指向未来(为了某个目标)或过去(因为某个原因),而“无意义”却能把我们拉回此时此刻。阳光照在身上的温度,咖啡的香气,一首好听的歌,和朋友的一次开怀大笑……这些微小的、转瞬即逝的瞬间,或许它们本身就是意义? 或者说,是意义的最小单位?这个机制……呃,具体怎么运作的,我也说不清,但感觉上有点道理。
- 创造而非寻找: 如果意义不是现成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,而是需要我们自己动手去“捏”呢?就像玩泥巴。你喜欢画画,画画的过程让你感到平静或狂喜,那画画对你来说就是有意义的。你喜欢帮助别人,看到对方笑容时心里暖暖的,那就是你的意义。意义不是“发现物”,而是“创造物”。
自问: 那岂不是说,怎么活都行?可以为所欲为? 自答: 当然不是!承认无意义,不等于宣扬虚无主义或放纵。关键在于“选择”和“负责”。你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填充你的时间,去建立你的关系,去回应这个世界,并且愿意承担选择的后果。这种主动的“选择”,本身就是一种对抗虚无的力量。
五、 在“无意义”的海洋里,我们能抓住的浮木
虽然大道理讲了不少,但落到具体生活里,当那种“没意思”的感觉袭来时,能做点啥呢?分享几个不一定有用,但或许能试试的点子:
- 做点“没用”但喜欢的事: 发呆看云,漫无目的地散步,拼一个巨复杂的拼图,养一盆可能养不活的花……不为结果,只为过程。 这些“无用之事”,往往是滋养心灵的秘密花园。
- 建立真实的连接: 放下手机,和在乎的人好好聊聊天,哪怕只是扯扯闲篇。或者,去帮助一个陌生人。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互动和善意,是抵御虚无感最温暖的堡垒。
- 拥抱身体的感受: 去跑步跑到大汗淋漓,好好吃一顿饭感受食物的味道,泡个热水澡放松……身体是锚,能把我们暂时从飘忽的思绪中拉回来,回到“活着”本身。
- 接受“无意义”的反复来袭: 别指望一劳永逸地解决它。“无意义感”就像天气,有时晴有时阴。 允许它存在,观察它,但不一定被它完全带走。告诉自己:“哦,那种感觉又来了。行吧,我知道了。”然后该干嘛干嘛。
六、 所以,结论是……?
你看,绕了一大圈,我们似乎又回到了原点。“一切都没有意义”——这个命题本身可能就是个伪命题,或者至少,它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。
它更像是一个提醒:
- 提醒我们,那些被灌输的、宏大的、外部的“意义”可能靠不住。
- 提醒我们,生活本身并不自带说明书,意义需要我们亲手去涂抹。
- 提醒我们,在追逐远方之前,先感受脚下的土地和呼吸的空气。
承认荒诞,不是终点,而是觉醒的开始。 在认识到“一切或许本无意义”之后,我们反而获得了一种奇特的自由——一种可以按照自己心意,去定义、去创造、去体验属于自己那份“微小意义”的自由。
这自由有点沉重,但也充满了可能性。就像在茫茫宇宙中,虽然地球渺小如尘埃,但上面的每一个生命,都在用自己的方式,努力地、独特地存在着。这本身,是不是就挺……嗯,怎么说呢,挺有意思的?
【文章结束】
标题:当一切都没有意义时,我们还能抓住什么?
地址:https://wenfangge.net/news/86804.html
免责声明:文芳阁软文营销平台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,不为其真实性负责,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,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0@163.com,本人将予以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