软文广告到底违不违法的?这8个真实案例告诉你答案

你刷到的种草笔记可能是违法广告?
最近刷短视频时,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景:看着看着剧情,突然主角开始推荐脱毛仪?或在测评文章里,作者前脚吐槽商品缺点,后脚甩出购物链接?这些看似"真诚分享"的内容,可能已经踩了法典红线。今天我们就采用真实发生的案例,带你看懂软文广告的合法边界。
一、这些广告为什么被罚?
案例1:珠海某美容医院在公众号发文称"一周见效、一个月完成咬肌萎缩",被罚1万元。
核心症结:医疗广告不能对效果打包票,这是《广告法》第十六条明令禁止的。
案例2:某在线培育机构用"8岁少女补课猝死"的新闻卖课,罚款50万元。
踩雷点:把社会悲剧当营销噱头,既违背社会品德,又违反《广告法》第九条。
案例3:小红书达人推广脱毛仪没标"广告",机构被责令整改。
核心规定:依循2023年新规,带购物链接的测评必须显著标明"广告"。
二、软文广告违法的三大核心症结
1. 装成普通内容
徐州某公司在小红书用素人笔记推广商品,法院直接判定合同无效。法典说得很明白:是广告就得让人一眼看出来,不能伪装成日常分享。
2. 张嘴就吹疗效
福建某药房宣传普通食品能"增强免疫力",医疗器械能"无痛去痔",结局被双重处罚。记住这一个原则:不是药品却敢说治病,罚单马上到。
3. 内容三观不正
茂名某餐厅挂出"专心做鸡"的灯箱,引发负面舆情被罚5万。监管态度很明确:打擦边球、玩低俗梗,罚的就是你。
三、普通人怎么避免踩坑?
给商家的小贴士:
- 在文章开篇加粗写【广告】二字
- 医疗美容类文案先找卫健委审核
- 别采用"最佳效果""百分百"这些绝对化用语
给潜在顾客的提醒:
- 看到"亲测有效"要多想一步:作者收钱了吗?
- 碰到夸张疗效的保健品,先查药监局备案
- 发现违法广告可打12315举报
四、软文广告监管的难点在哪?
-
隐蔽性强
像网页4提到的在线培育新闻推广价钱,开头是新闻事物,中间夹带私货,结尾才露出课程链接。这种"三段式"套路,连办案人员都需要反复查证广告主。 -
主体太繁琐
网页5的小红书推广案涉及4个主体:广告主在广州,策划公司在杭州,发布方在重庆,中间还夹着个代运营。追责就像玩拼图,得把所有环节凑齐。
本人观点:合法宣传其实非常简易
摸着良心说,现在做推广真没必要冒险。去年福建有家房产商吹嘘"买一层得三层",结局被罚20万,房子反而更难卖了。
建议公司记住三个核心点:
- 亮明身份比什么都重要——在小红书写测评,开头就标"广告"
- 有一说一别夸张——祛痘商品别说"三天换脸"
- 价值观要端正——别拿社会新闻当营销素材
说到底,真诚才算是非常好的广告。你看那些百年老字号,哪个是靠软文吹出来的?下次策划文案时,不妨先问自己:这话敢当着商圈监管局的面说吗?
标题:软文广告到底违不违法的?这8个真实案例告诉你答案
地址:https://wenfangge.net/news/80325.html
免责声明:文芳阁软文营销平台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,不为其真实性负责,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,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0@163.com,本人将予以删除。